“原來這條河臭不可聞,還能看見黑色的氣泡,我們一般都不往這邊走!痹诙烽T區井岸鎮工作多年的陳先生對五福涌的變化感到滿意。附近村民也由原來的唯恐避之不及,變成晚上經常到涌邊散步。
相較于“改頭換面”的五福涌,幾百米外的新青正涌整治還在初級階段。一臺挖掘機將新青正涌上鋪設的水泥挖開,露出蛛網般錯雜的鋼筋,掩蓋7年之久的黑色水體再度暴露在陽光下,幾米開外都能聞到臭味。
今年以來,斗門區河長辦開展多項水污染治理行動,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效。但成績背后,問題同樣突出。截至目前,污水管網建設僅完成年度目標60%;2座污水處理廠進度緩慢;多個農村污水處理站點無人運營……全面實現“河暢、水清、岸綠”,斗門區需要做的還有很多。
掀開“遮羞板” 整治黑臭水體
11月19日,斗門區井岸鎮文化活動中心前的新青正涌,變成了一片大工地。一臺挖掘機將新青正涌上鋪設的水泥挖開,露出蛛網般錯雜的鋼筋,掩蓋7年之久的黑色水體再度暴露在陽光下,幾米開外都能聞到臭味。
“這段屬于新青正涌上游,由于以前規劃建設不到位,沒有進行雨污分流,導致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渠,為了找到隱藏的排污口,這次挖開了500米左右的水泥!倍烽T區水資源和水質監測中心主任趙偉雄介紹,鋪水泥掩蓋,不能解決問題,這回要掀開這塊“遮羞板”,從源頭處理問題。
除挖掘隊外,新青正涌岸上還有兩支施工隊伍分別負責下水道管網的清疏和搶修,為準確檢測故障點,施工隊還出動了機器人。
現場工作人員介紹,地下管道狹窄且空氣污濁,可能對下井檢修人員造成安全隱患。根據機器人反饋的信息,可以確定管道內存在問題的具體位置,減少后期開挖管道工作量和對市民出行的影響。
“整治新青正涌黑臭水體是個系統工程,如果下水道不通暢,即使找到了排污口,也會導致污水無處可排!壁w偉雄介紹,為保證所有污水得到處理,還在新青正涌旁建設了臨時的污水處理站。
“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”。由于現在處于枯水期,為改善新青正涌水體,緩解黑臭現象。斗門區水利部門還建造了引水泵站,通過補充干凈的水源,保證了水體的流動性和自凈能力。
斗門區8條黑臭河涌,4條(新青正涌、雞咀涌、五福涌、新青工業園排洪渠)都在新青工業園。從地圖上可以看出,這幾條黑臭河涌均起源于工業園內,幾近平行向南接入雞啼門水道。
“事實上,除生活污水外,該區域的主要問題還有企業偷排工業污水,導致黑臭情況反復出現!倍烽T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坦言,黑臭河涌治理是一項長期工作,監督不到位、處罰力度不夠大的情況也是客觀存在的。
整治黑臭水體是一個系統工程,需要水利、環保、城管、國土、公安等涉及河湖保護管理行政執法職能的部門,開展聯合執法,重點打擊河道沿岸違章建設、違法排污、偷排漏排等違法行為。某些職能部門不夠重視、參與性不高,就會導致整體工作進展緩慢。
為此,斗門區制定了《2019年黑臭水體流域企業排查專項行動工作方案》,對黑臭水體流域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排查現場監管執法;制定巡查路線,鞏固現有整治成效;定期開展水質監測,建立長效管理機制。
鋪設截污管道網20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362個
相對于整治進度較慢的新青正涌,幾百米開外的五福涌為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。
“原來這條河臭不可聞,還能看見黑色的氣泡,我們一般都不往這邊來!毖刂甯S亢影厄T車的市民陳先生介紹,自己在附近企業工作6年,見到五福涌從黑變綠,心里很高興,偶爾也會來這邊散步!八辶、岸綠了,要是水多點就更好了!
五福涌全長4公里,與新青正涌一樣位于新青工業園,黑臭原因也類似,不僅有臨河居民直排生活污水,也有企業偷排工業污水。
“污染在水里,問題在岸上!壁w偉雄介紹,通過兩年來不斷摸查排污口、查處違法企業,建設污水處理廠、污水管網,在河中架設增氧機,改善水質,五福涌的水體得到明顯改善。
記者現場看到,不僅河水有了一定的透明度,河泥也由黑色恢復正常顏色;沿岸種植了美人蕉凈化水質,岸邊還有成群的小魚苗游弋,空氣中也聞不到臭味。五福涌治理工作已經進入收尾階段,未來工作重點將放在綠化上。
斗門區列入“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”的黑臭河涌共8條,分別為白頭翁涌、合禾涌、五福涌、新青正涌、新青工業園排洪渠、雞咀涌、咸坑河、沙龍涌,總整治長度為21.05公里,整治內容主要包括河道控源截污、內源清淤及底質改良、面源污染控制等七大專項工程。
為全面消除黑臭水體,斗門區8條黑臭河涌均已建立區、鎮、村三級河長體系,其中區級河長每月至少巡河一次、鎮級河長每周至少巡河一次、村級河長每日至少巡河一次。
目前,黑臭整治項目累計鋪設截污管道網20公里,整治入河排污口362個。8條黑臭河涌中,沙龍涌、白頭翁涌已達到“初見成效”,余下6條河涌正在辦理申報工作。按照要求,所有河涌將在年底前完成工程驗收。
此外,為加快黑臭水體整治進度,斗門區還在11月13日召開全區黑臭水體整治攻堅動員會議。動員會上,8條黑臭水體鎮級河長逐一作表態性發言,簽訂黑臭水體整治約談告知書,立下“軍令狀”,承諾按各項要求履行河長職責義務。

清理違建120處完成61條河道清淤
今年國慶節前夕,面積約40萬平方米的黃楊河濕地公園正式開園。濱水觀景臺、濱河廣場、藕絲亭、觀河廊架、蘆葦蕩、紅樹林……集生態觀光、科普教育、健身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濱海濕地生態休閑區,成為斗門區的新地標和打卡勝地。
鮮為人知的是,黃楊河濕地公園正是斗門區今年河長制工作的重點項目之一。截至10月底,除黃楊河濕地公園工程外,斗門區白蕉聯圍新環三圍險段海堤修復工程、蓮洲聯圍易澇區整治工程、乾赤聯圍易澇區整治工程均已完成。
把目光從小河涌轉移至河湖,斗門區有更多工作要做。今年以來,斗門區重點開展“五清”(清漂、清淤、清污、清違、清障)專項行動。
具體而言:“清漂”方面,清理水域面積97.24平方千米,清理水面漂浮物2.39萬噸;在“清淤”方面,清淤長度146.05公里,已完成清淤河道61條,正在清淤河道4條,其中納入清淤重點的8條黑臭水體均已完成底泥污染物清理工作;在“清污”方面,省河長辦下發的入河排污口問題清單中,僅剩白蕉工業園北排洪口正在整改;“清違、清障”方面,共清理整治被非法侵占的河道管理范圍40.38萬平方米,包含涉水違法違規建筑物120處,建筑面積9.56萬平方米。
如果說河湖治理成效是看得見的“面子”,那么污水處理站、處理廠則是起到支撐作用的“里子”。

據統計,斗門區共需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行政村居共125個,已完工115個;為增強城區污水處理能力,斗門區還對新青水質凈化廠、井岸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、白藤水質凈化廠進行提標擴建。
截至目前,斗門區河長制各項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效,然而在成績的背后,問題同樣需要直視。
按照珠海市下達的污水管網建設任務,2019年斗門區需完成100公里的年度建設目標,而截至10月底,斗門區僅完成污水管網總進度的60%;部分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后無人運營,農村污水治理統一規劃、統一監管、統一運營、統一付費的體制機制亟須建立。
在水污染防治這場攻堅戰上,斗門區正努力讓“河暢、水清、岸綠”的美好生活圖景變為現實,然而從“全面建立”到“全面見效”,斗門區河長制工作依舊任重而道遠。